浏览数量:0 作者:南京市栖霞中学 发布时间: 2025-10-26 来源:本站
2025年10月23日,“张红宇名师工作室”暨栖霞区高三语文专题教研活动在栖霞中学举行。栖霞区全体高三语文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高中语文教研员叶晓凤副校长主持。 活动第一环节:示范课 栖霞中学谭冰老师执教巴金《爱尔克的灯光》,借助平板,展示学生阅读困惑:灯光有什么象征意义?以“灯光”为抓手,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剖析“旧居”“爱尔克”与“心灵”灯光的多重象征意义。接着联动课内文本《我与地坛》和高考真题《放牛记》,构建了一个深度学习场景,引导学生从意象特征、寄托的个人情感和深层的意蕴三个方面深入解读文本。

栖霞中学黄优昙老师执教余秋雨《都江堰》,由已学课文《秦腔》入手,总结出文化散文“物——人——思”的行文思路,并以此为抓手设置了四个任务:一品“工程”之伟,圈画关键词句,概括都江堰之水的特点;二溯“李冰”之魂,赏析李冰形象特征,领悟李冰精神内核;三悟“文化”之思,通过对比多角度思辨文化;四通“迁移”之境,连接高考真题《上善若水》,比较与《都江堰》的文化思考之异同。由都江堰之水到李冰人物再到文化思考,层层深入,带领学生总结文化散文阅读方法,体悟其背后蕴含的哲思。

活动第二环节:专家讲座 “张红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张红宇特级教师作了题为“贯通文学史与高考的现当代散文教学”的专题讲座,将活动推向理论纵深。张特首先厘清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两大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差异,指出高三教学需引导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辨的跨越。她系统梳理了现当代散文的发展脉络,并针对其“定义空泛、理解有隔”的教学难点,结合近年高考命题“重名家名作、重内涵理解、反套路化”的趋势,提出了五项核心教学策略:一是合理安排精读与自读;二是推动选修教学与高考复习一体化;三是提升文本解读文化与精神维度,关注“现代精神”与“文化传承”;四是注重能力层级递进与学习方式多元;五是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张老师的分享兼具史学视野与实操细节,为破解散文教学难题提供了清晰路径。

活动第三环节:交流研讨
来自多所兄弟学校的教师代表对我校的展示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普遍认为,两堂散文阅读课为当下高三语文复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将教学与复习融合在一起,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燕子矶中学刘敏老师:“两堂散文阅读课都抓住了高三散文阅读核心,借文本细读、跨文本的连接及任务驱动,字里行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辨深处点亮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萌芽”。 南外仙林的孙老师:“两位老师的课都能围绕着阅读理解的能力的培养,从知识到思维再到文化传承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方面,都很扎实”。 师大附校孙勤副校长:“谭老师的课,思路清晰,让学生捕捉原文关键词,分析意象特点,为学生提供抓手,让课堂有呈现,思维得到训练;黄老师的课体现出教师深入的思维,从都江堰之水到李冰人物再到文化反思,层层递进,特别在任务三文化反思,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最后,栖霞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叶晓凤副校长用“自豪,压力和思考”三个关键词总结本次活动。自豪的是区级各家学校校际联通密切,互通有无,切实有效地推动高中语文学习及研讨;当然高三阶段,也存在着备考压力,但在备考过程中,教师除了研高考,研文本,还要研教法,并从效率、兴趣和人文关怀三个层面给出了指导意见。

本次活动聚焦现当代散文教学,示范课课例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深度探索高三阶段如何兼顾文本深度与备考实效,既有教学实践的直观展示,又有理论方法的精准提升,成功搭建了区域经验共享与协同发展的平台,有效助力了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