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256 作者:南京市栖霞中学 发布时间: 2022-07-19 来源:本站
7月8日-10日,2022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主办,中共旺苍县委、旺苍县政府承办,主题为“新教育写作:师生共写随笔”。
学校积极组织老师们参加线上的培训活动,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会后老师们积极进行思考,生成自己的心得体会。
郭丹老师:本周举行的2022新教育实验研讨会的诸项议程和报告,令我受益匪浅。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教育写作(师生共写随笔),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教育叙事写作的理论和实例指导。7月10日的各个报告令我印象深刻。各位专家学者分享自己的写作故事,激励我们每一位老师走进学生,以身作则。教育叙事是当前学校教育当中的新生事物,可以拉进学生与老师的距离,通过这个过程鼓励老师勤动笔、勤记录,用自己的热情探索师生共育的新模式。在观看完本次研讨会后,我不仅在心理上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叙事的重要性,而且有了一定的理论方向,将在日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努力,书写自己和学生的教育故事。
张琳老师:在研讨会上,专家老师们用生动的教育故事感染人心,用深刻的教育思想指导实践,用卓越的行动榜样引领成长。朱永新教授提到,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的最后一步是写作,教育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反思与成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教师的教育史就是他的写作史。在他的故事中,我感触颇深,当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打开他多年前誊写评语的草稿本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写给学生的话语,更是自己的青春,见证了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文字的魅力,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提高行动力,从日常教学反思着手,在写作中养成“怦然心动”和“若有所思”的习惯,助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此外,在新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教师更应立足本土,融合推进,学习典型,激发创新,让教育有温度、更有灵魂。
庄璐老师:这次培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学生写作评价的内容。作为一名入职只有两年的教师,我自感对学生写作的评价比较单一,且难以将评价结果数据化。培训老师提到一种三维解析的写作评价,即以认知诊断理论为理论根基,将测评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从写作作品的行为表象中探寻学生写作时的思考过程,并将其数据化地呈现出来。同时,老师展示了一张饼状图,将写作评价分为写作内容、写作能力、写作情感三个部分,再细分语法规范、文采表达、语言理解、逻辑分析、自主表达、结构分析等13项内容,分别记录学生两次作文测试地得分率。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写作情况,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贾梦蝶老师:“新教育写作”主题交流讲座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位优秀教师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写作上的经历、收获与感悟。这些教师通过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与名师交流,共读专业书籍,共研专业写作来提高写作能力。同时他们还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撰写行动教育叙事。一个人坚持写作很难,但是一群人坚持写作就容易很多,事实证明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写作,还要教会学生写作,要将我们的爱好传递给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阅读红楼梦,戏曲表演,品读诗歌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生命可以影响生命,我们的教育写作也能感染学生爱上写作。
崔昊老师:这次学习,让我对新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制度规范、榜样引领、培训提升、活动推进、网络分享、中心辐射、项目带动、宣传促进”的32字工作方针;知道了有一群用理想、信念和激情擦亮星星的人正在坚持着、耕耘着。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教育是值得信任的教育。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相信有了新教育这盏指明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过得幸福完整,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李欣宜老师:教育是诗意的教育,教育中的精彩要用精彩的文字记述下来。“师生共写随笔”是一种把教师的教育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到一起,以谋求更完美契合的好方式。回想起高一上学期,初接手了新的班级,在班主任工作这一方面,我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在工作时,我非常珍惜和学生相处的每一刻,在遇到某些让我很感动或者很焦虑的事件时,我会通过笔尖把情感抒发出来,这其实也是我思考的过程。偶尔,我也会在班会课把自己写的“小作文”上分享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他们是共同生活的,从而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同时,我也会让学生就同一件事情,写下自己的看法。今天,我参与了新教育研讨会的学习,我意识到这种“师生共写随笔”的方式真的值得我去坚持下去,写着,写着,就成长了。
李梓微老师:黄校长讲述了一个热爱写作,擅长写作,坚持写作的校长。影响带领推动全校教师走上专业写作之路,奔赴教育的诗和远方的生动故事。通过黄校长的讲述,让我对教育叙事有了重新的思考。选材上:寻找熟悉中的”陌生"与“冲突"。讲述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在教育生活中,只要某件事情对自己有触动,就记录下来:从教生活的诸多第一次、问题学生的转化、一次有难度的实践创新....搜寻平淡无奇但是意义深远的故事。好些事情,别人看起来很平凡,但是放在自己身上,确实意义非凡。即教师要在熟悉的教育风景中,寻找别样的、甚至陌生的教育体悟。挖掘:追问故事“背后的意义”。教育叙述肯定不只是单纯的讲一个教育故事, 故事讲完要有思考。这种思考更是教师自身长期以来所践行的教育理念,在讲完故事,再呈现教育理念,这是在阐释自身教育行为发生的缘由。
赵艺斐老师:“红城绿谷飘书香,师生共写话成长”,新教育背景下,为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各个学科对学生写作的高要求下,朱永新教授提出师生共写,家校共育,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家长每日一段话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全科发展,在书香氛围下学生精神面貌也将持续改善。从“一滴水”到“常流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甚至一桶水,而教育写作就是最好的蓄水方法,南京市栖霞中学也做到了以教师专业读写为关键抓手,以营造劳动教育为基本路径,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不懈怠。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不仅要能讲,还要会写,朱永新教授在论坛提到教育写作是对教育实践进行观察、总结、提炼、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将传承会议精神,努力将所遇所思所想以教育写作的形式记录下来。
蔡晓仪老师:通过参与本次的新教育实验的线上研讨会,我首次了解到新教育写作。不同于学术论文那样从理论或实验出发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新教育写作的形式多样,可采用思维导图、叙事、课堂生活记录等方式,随时记录身边的教育故事。之前我不能理解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为何要抽空写作,但是在听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教育故事,我忽然意识到写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进行教育反思。只有不断地坚持反思,并且尝试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中才能越做越好。新教育写作不仅倡导“以写促思”,还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写作作为学习的工具。大会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石晶晶老师提到通过科学写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科学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发展,写作能力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新教育写作是落实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途径。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好榜样,多读多写,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后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形成文章,从而达到“以写促学”的效果。
吴运杰老师: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管建刚老师分享的“20年20本书”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管建刚老师为什么能做到二十年如一日的每天坚持半小时的写作,因为写作,是教师开始思考与行动的反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必有奇迹。基础不是问题,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时间不是问题,每天坚持半小时,一年之后就是十几万字。内容不是问题,对教学教学的困惑、经验等,什么都可以写。唯一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是——你下定决心写了吗?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把想写的想法落实到敢写的行动上,坚持不懈,一定会有超乎想象的收获。本次的研讨会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写作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教育写作,从写作中汲取力量,从写作中得到成长。
陈敏老师:为全面推进新教育,带动旺苍县课堂教学变化,优化新课堂。四年来,持续推进局长、股长、校长“三长”进课堂,从六大维度对课堂进行解析,开展“录展评”活动,精品课不断涌现;落实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全面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开展直播教学、在线教研,在线巡课,促进教育质量发展。形成“三环五要素”“趣味体育课堂”“红星照我心思政课”等新课堂样态,课堂焕发新生机。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知道作为老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六维度,积极尝试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注重学以致用、讲练结合。
通过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培训,我们认识到新教育写作倡导和践行全景观写作、全员化写作、全心性写作、全学科写作、全体式写作和全媒体写作,缔造一种以写作为载体的生活方式、成长形态和创造方法,鼓励每一个成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写作成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用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精彩诠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意义。
编辑:朱平
审核:吴玉珠
发布:王笑雪